漫談文字的簡潔美

 

高  兵

 

語言大師一向高度評價文章的簡潔美。認為簡潔的文章是智慧的靈魂,是智慧的外化。簡潔是用最經濟的語言,表達最豐厚的意思。簡潔給人以疏朗感,透明度強,清晰度高,如三秋樹之朗朗似湘妃竹之瀟瀟,故而也是一種美。古人為文一向注意“意則期多,字則唯少”。桐城古文學派代表人物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就書面語的情況說:“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元而含藏不盡則簡”。

這裏說的“筆老”是指語言形式的精凝賅當,而“意真”、“氣蘊”、“品貴”、“神遠”等則是指思維的精粹而言的。這裏就是說要做到言語簡潔,不僅語言形式要筆老辭切,語義內容還須意真……就是要能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的那種基本信息。言簡必須是辭切之簡,意真之簡,理當之簡,氣蘊之簡,神遠之簡……所以說它是“智慧的靈魂”。文章的作者要想具備這個“靈魂”。必須從語用功力和思維能力兩個方面下手進行修養。

和文章簡潔相對的是當年曾被毛澤東同志批評的懶婆娘裹腳布又臭又長的文風。魯迅先生對這種文風更是深惡痛絕。他在《門外文談》一文中說:“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謀財害命的。”想開裹腳布商店發財倒也不失為發家之法,商諺曰:“要想發財快,別人沒有的我來賣!”可你想在自己門前掛什麼招牌呢?你就是把裹腳布用金錢鑲邊也無人光顧你的商店。今天大家都忙于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議,有誰願意到你的商店去嗅又長又臭的裹腳布呢?

我在讀初中時語文老師給我講了一段北京陶然亭的故事。其墓地一塊碑上的碑文,至今記憶猶新,餘味在口。碑僅45字。文曰:

浩浩悉,茫茫劫,短褐中,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

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綹煙痕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有人說這是文章高手為他天亡的紅顏知己立的碑:也有人說這是清末的官僚紮歷屆上的奏章埋在地下立的碑。浮生半世我被別人打過,也被別人罵過,受過別人的欺淩,也受過學生惡作劇的捉弄,這些雞毛蒜皮的事,現在統統甩到九霄雲外去了。只有陶然亭這塊碑文45字,我至今記憶不忘。為什麼呢?因為碑文文字上的疏朗美,意境上的深沉美,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寫成文章讓同行們注意自己筆下的文章的簡潔美,不要泥沙俱下,不要穿靴戴帽。老一代文人要這樣領路,真讓我們後輩不敢恭維。

王爾烈,乾隆年間二甲第一名進士出身,做過大理寺少卿官,致仕後曾掌教瀋陽書院,很有文名,在東北傳有“壓倒三江王爾烈”的諺語。三江是清代出狀元的地方,“壓倒三江”之傳,足見王爾烈文名之高。據說王爾烈文思極快,一日在他正準備騎馬外出訪友之際,一個少婦突然跪于馬前,求他代寫一份申請改嫁的呈文,這時王己一腳飲蹬準備上馬走,便略加思索說:“十七嫁,十八孀,姑早死,翁年壯,一間房子半鋪炕。”讓隨從筆錄交給少婦,縣官見呈文字簡理辯,且又關係人倫大節,立即批准了少婦的改嫁申請。一個呈文僅五句話19個字,句句都是改嫁的理由,沒一個浪費字。能倚馬寫就這樣簡練的文章,不是二甲一名進士誰能辦得到呢?

 

選自《漢字文化》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