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予”“寄寓”和“寄語”

 

單永進

 

“寄予”、“寄寓”和“寄語”是當今漢語中常用的三個詞語。由于這三個詞語不僅讀音相同或相近,而且詞義和用法也比較接近,故使用起來往往發生混淆,該用“寄予”時卻用了“寄寓”,該用“寄語”時又用了“寄予”。因此有必要明確這三個詞語的涵義,並對它們的用法加以辨析。

一、讀音及詞義

“寄予”、“寄語”讀音完全相同,念jiyu;“寄寓”,念jiyu,與“寄予”、“寄語”音近。三個詞語的個別義項也比較接近,但細品起來,也有着明顯的區別。

“寄予”,《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重印本)有兩個義項:①寄託。如:國家對于青年一代寄予極大的希望。②給予(同情、關懷等)。如:寄予無限同情。

“寄寓”,《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重印本)有兩個義項:①<書>寄居。②寄託②,即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如:小說寄寓着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寄語”,《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第1239頁)只有一個義項:傳話。如:杜甫《路逢襄陽楊少府入城戲呈楊員外綰》詩:“寄語楊員外,山寒少茯苓。”《漢語新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聯合出版)也只有一個義項:把話語傳給某人。如:寄語青年:“學無止境。”

二、辨析

l、語義重心不同。“寄予”語義重心在“予”,即“給予”;“寄寓”重在“寓”,即“寄託和隱含”;而“寄語”,語義重心在“語”,即“傳語”。可見,這三個詞由于其重心語素的不同,而決定了它們的詞義的差異。

2、語用特徵不同。(1)“寄予”、“寄寓”和“寄語”都是動詞,都能作謂語,且都帶賓語。例句如上。但“寄寓”和“寄語”,經常可以作名用,以名詞的身份,充當賓語,如:“鹿以生命長壽被用來象徵繁榮昌盛;民族的昌盛是我們世代的願望,保定卷煙廠‘馳鹿’牌就是這種情愫的寄寓。”再如:“到會的領導分別給受表彰的共青團員寫了寄語。”而“寄予”則沒有這種語法功用,它只能充當謂語。(2)與“寄予”配搭的賓語詞只有“厚望”、“希望”等幾個有限的詞語;與“寄寓”(作謂語時)配搭的賓語詞的範圍比較寬泛,但“厚望”、“希望”卻不與“寄寓”搭配;而與“寄語”配搭的賓語詞一般是“青年”、“朋友”或其他表“人”的詞語。

 

(選自《語文月刊》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