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從“教書育人”走向“育人教書”

 

黃海波

 

一、以“育人教書”置換“教書育人”的應然性。

教書育人,顧名思義,教書即傳授知識,育人即培育人才,包括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習慣養成教育、心理教育、個性培養,總之是關于教學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而非單純傳授書本知識。這一教育目的決定了“育人”中的諸多內容較之“教書”中的知識更重要。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2.思想比知識更重要。3.智慧比知識更重要。4.人性比知識更重要。5.創新比知識更重要。6.想像、夢想、激情和正確的人生目標比知識更重要;“教書育人”代表了一種以傳承知識、文化和技能為教育主導,過分注重知識及其相關體系在個體生存、成長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和作用。持有並誇大書本知識作用這一價值取向。這是在特定時期、特定情景下表現出來的一種狹隘局限的教育和知識理念。而“育人教書”的理念雖然也重視知識,但更強調人的內在的、品質的、觀念的、思維的、個性的、情感的、意志的、能力的、習慣的、方式方法的培養與人的全面協調發展,重視人的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正確思維方式的掌握、良好行為習慣的習得和優秀心理品質在個體成長與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強調人的內在的、持久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具有核心競爭作用的、以不變應萬變的品質與素質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育人教書”的實然化。

1.更新教育理念。育人教書的教育強調樹立“全人”、“完整人”的教育理念。2.改革教育評價機制。我們原有的教育評價制度內含着兩大觀念:一是統一性,二是教育效率。這種教育評價,實際上是以統一性為基礎,對教育的效率進行評價。改革的方向就是發揮課程評價的教育和發展功能,關注非預定結果,關注過程性評價,宣導學生自我評價,宣導檔案袋評價,改進評價方法,做到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和評價方法的多元化。3.教師的專業化。首先,教師要從教書狀態轉變為研究狀態。教師的研究狀態,應該是以人為重點,書為人所用而進行的研究,不僅要研究教學內容,更要研究教育教學規律和育人教書的方式方法。其次,教師要從傳承狀態轉變為創新狀態。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使自己的育人教書工作得以轉化為現實。4.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結合。一方面,要大力強化學校教育的推展功能,讓學校教育真正走進和融入社區社會,在為社會提供教育學習的同時,用教育生活的結構式樣、運行機制和行為去引導、改造和同化社會,實現社會的學校教育化、學習化和規範化,不斷擴大教育──學習生活的空間、領地和影響,保證社會生活向學校教育滲透的健康性、超越性、同構性和銜接性;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學校教育的開放化,為教育──學習生活化開闢通道和創造機會,逐步把社會生活的健康內容、基本機制和方式全面引入學校,培養和豐富學校空間內的世俗社會生活形態,不斷恢復、凸顯學校教育──學習的社會生活屬性和價值,保持和養護學校社會生活的生態平衡和教育生活的自然真實生動性,實現教育──學習生活化,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和創造出適宜的環境條件,充分保障每一個學生參與和享受教育社會生活的權利和機會,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5.重視學生主體間性的培育。應建立“主體──主體”平等交往、雙向互動的主體性教育模式。增強教育信息的主體意識、培養教育信息的主體精神、開發教育信息的主體能力,塑造教育信息的主體人格。只有教育信息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確立、主體能動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教育者所傳遞的信息才能最大程度地為教育信息所接受,教育才更易于達致培養人的目標。

 

(選自《教育學》文摘卡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