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超
《漢語學習》(1997.2)刊發了呂永進先生的《關于括號的定義及用法──并標點符號定義的完善》。文中列舉了括號(指現代漢語標點符號的一種﹐下同)注釋性作用以外的六種用法﹐筆者讀後﹐頗受啟發﹐但仍覺意獶未盡﹐現另列括號的幾種用法﹐以補呂先生之不足。
1.用于插入簡短應答。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討論﹐由于時間的關係﹐今天暫告結束。……今天會議結束﹐并不意味着討論結束﹐而是討論開始。(于:深層次還有千頭萬緒。)下一階段的討論﹐由各業務科室分別與職工座談。解決什麼問題呢?第一﹐…林局長﹐我們也一起下科室。(林:同意)爭取在本月底能夠理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使我市糧食工作登上一個新台階。
2.用于劇本中的旁白。如:
周朴園:(厲聲)下去!
仆人們:(拉大海)走!走!
魯大海:你故意淹死了兩千二百個小工﹐每一個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塊錢!姓周的﹐你發的是斷子絕孫的昧心財!你現在還……
周萍:(沖向大海﹐打了他兩個嘴巴)這混帳東西!
──曹禺《雷雨》
3.引文後邊注明出處時用括號。如:
無疑而問﹐自問自答﹐以引導讀者注意和思考問題﹐這種辭格叫設問。設問也就是明知故問。例如:
1.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國際歌》)
2.竺可楨走北海公園﹐單是為了觀賞景物嗎?不是﹐他是來觀察物候﹐作科學研究。(《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
4.起補充說明作用。在行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用法。如“《漢語大詞典》(第四卷)”﹑“《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古代漢語》(王力主編)”等等。
5.在介紹人物時﹐括號用于人物後邊注明此人的出生年﹑離世年﹐如李白(701-762)﹐則表明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杜甫(712-770年),則表明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如果被介紹的人物尚在人世﹐則不標離世年﹐如劉方(1980-)﹐則表明劉方生于1980年﹐至今尚在人世。
6.用于目錄中。目錄一般的形式是先寫章次或文章的名稱﹐再畫一條較長的虛線﹐虛線後邊列上相應的頁數。目前﹐有的目錄中頁數用括號括起來﹐有的則不用﹐這是一個應該規范﹑統一的問題。還有一種情況。如果虛線後邊有作者﹐作者後邊才是頁數﹐這時的頁數一般是要加括號的。比如一本論文集﹐先是論文的名稱﹐後邊是虛線﹐虛線後邊是作者和頁碼﹐頁碼是需用括號括起來的。
(選自《漢語學習》2003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