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意外的小插曲

汪兆龍

這堂課學習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淀》。

已不止一次教過這篇經典作品,輕車熟路,照例是先播放現成的課文錄音,名家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大家帶到了飄浮着新鮮的荷葉荷花香的荷花淀。課文朗讀完了,大家仍沉浸在小說所創設的意境中,享受着藝術的美……

突然,有位學生舉起了手,要求發言。他說:“老師,剛才我聽到有一個詞讀錯了。”

我不覺一愣,因為播放錄音時,從未發現過問題,怎麼這次有問題啦?也許是學生聽錯了吧。我有點不樂意地問:“是哪個詞?”

學生把課本(2003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高中第二冊》)翻到第28頁,讀了起來:“她們向荷花淀裡搖,最後,努力地一搖,小船躥進了荷花淀。”讀罷,說:“這一句中的‘躥’應該讀第一聲cu<an,而剛才的錄音裡卻讀成了第四聲cu]an。”

這真是一個始料未及的問題!

因為,在以往的課本中,包括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第四冊課本中,這個“躥”都寫作“竄”,“竄”是第四聲,所以課文朗讀音帶中的朗讀是正確的。殊不料,現在手頭使用的課本,編者已悄悄地作了修改,這裡的一詞之易,被我忽略了。真想不到,老課文也會有新變動。

我在為自己備課不嚴密而感到羞愧的同時,也為學生能及時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而感到高興。我想,何不因勢利導,讓學生討論新教材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修改?

于是,我先熱情地表揚了這位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然後對同學們說:“按照新教材,課文錄音帶中的朗讀是讀錯了;而按照舊教材,卻并沒有讀錯。”

“這是怎麼回事?”我話音剛落,有學生就問。

我解釋說:“因為舊教材中,是用了一個‘竄’改成‘躥’。我們的錄音帶還是舊的,已跟不上形勢發展,落伍了。”

同學們都笑了。我接着說:“編者這麼一改,就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要把‘竄’改成‘躥’?有沒有必要改?大家一起來討論,好嗎?”

教室裡頓時熱鬧起來,有的交頭接耳,有的查找詞典,有的低頭沉思……

不一會兒,學生們就爭相發言了:

學生甲:我認為用“竄”也可以,“竄”突出小船之快,像有靈性的小動物,利索地鉆進荷花淀,一下子就不見了蹤影。

學生乙:青年婦女們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冷不防碰到一大船的鬼子兵,心中不免有些慌亂,用“竄”就真實反映了當時的情景。所以,我覺得不改也可以。

學生丙:我認為;把“竄”改成“躥”,改得好。為什麼?因為《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竄”是這樣注釋的;亂跑,亂逃。并特地用一個括號補充說明:用于匪徒、敵軍、獸類。很明顯,這是一個貶義詞。把這個貶義詞用在荷花淀婦女身上不太恰當。

學生丁:敵人從後面追來,起初是心慌,但後來他們“制止住心跳,搖櫓的手并沒有慌”,這一點從有節奏的水聲中也能聽出來:“嘩嘩,嘩嘩,嘩嘩嘩”。婦女們是比較鎮定的,用“竄”來形容是不妥當的。

學生戊:我贊成改用“躥”,“躥”是指“向上或向前跳”,十分形象地描寫出小船向前一躍進入了荷花淀。

學生己:“躥”是“跳”的意思,船怎麼會跳?我覺得說船會“跳”有點牽強。

學生庚:請注意,婦女們搖的是小船,文章里寫她們是“在白洋淀長大的,她們把小船搖得飛快。小船活像離開了水皮的一條打跳的梭魚”。所以,用“躥”這個動詞,正好與上文的比喻“一條打跳的梭魚”相呼應,實在是妙,妙不可言!……

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好不熱鬧。看着這情景,我想:雖然為了一個詞,用去了十多分鐘,并打亂了我預定的教學設計,但是,我覺得非常值得。這樣做,既充分肯定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又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我真感謝這個意外小插曲。

 

(選自《語文學習》2004年第5期)